我们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题:聚亚洲之力,筑未来之路——写在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闭幕之际
钟华论
潮起亚细亚,欢歌钱塘江。8日晚,熊熊燃烧了16天的亚运会圣火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徐徐熄灭,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圆满落幕。
10月8日,数字火炬手在杭州亚运会闭幕式的主火炬熄灭仪式上。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这是中国为世界呈现的体育盛会,也是亚洲人民携手写就的崭新篇章。
“亚洲运动会承载着亚洲人民对和平、团结、包容的美好向往。”以体育之名,聚亚洲之力,筑未来之路。在充满活力的中华大地,在亚洲大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杭州亚运会成功举办,为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促进亚洲人民团结和友谊作出新的贡献,奏响了“心心相融,爱达未来”的时代乐章!
(一)
这一刻,载入亚运会历史。9月23日21时16分,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开幕!顿时,全场沸腾,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历经8年筹办,在秋分这个寓意丰收和团圆的日子,亚运会圣火再次在中国点燃。
9月23日,最后一棒火炬手汪顺和数字火炬手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点燃主火炬。新华社记者 程婷婷 摄
杭州亚运会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自申办以来,中国认真履行承诺,全力推进各项筹办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高度重视杭州亚运会筹办和举办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办好杭州亚运会提供了根本遵循。
盛会召开之际,习近平主席为来华出席亚运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举行欢迎宴会,同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举行会见。从“增进亚洲人民团结和友谊,给全世界留下难忘的杭州记忆”的深情展望,到“以体育促和平”“以体育促团结”“以体育促包容”的中国主张,习近平主席的“亚运时间”,展现着东道主的热情好客,宣示了新时代中国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体育事业,始终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高度引领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确立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公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一系列重要举措不断推出,新时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蹄疾步稳,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9月23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入场。新华社记者 陈益宸 摄
本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骄人成绩创造了新的历史,折射出体育强国建设的丰硕成果。夯体育之基,聚磅礴之力,逐梦想之路,一个自信包容、意气风发的新时代中国正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二)
中国新时代,杭州新亚运。各方落实“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和“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书写了亚运会的新篇章。
绿色的盛会,让之江大地满眼“亚运绿”。首次实现赛会全部场馆绿电供应,全力打造全球首个大型“无废”赛事,上亿人次参加“人人1千克、助力亚运碳中和”线上环保活动……作为亚运会史上首届碳中和赛事,杭州亚运会把绿色、低碳和可持续融入亚运会各领域、全过程。杭州亚运会绿意盎然,让世界看到中国“用绿色描绘未来的创新力和行动力”。
10月1日,在杭州亚运会田径女子铁饼决赛前,一名工作人员将铁饼放在用来搬运铁饼的机器狗上。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智能的盛会,使赛场内外尽显“科技范”。巨型数字人跨越钱塘江,携手运动员点燃主火炬,完成了亚运史上首次数实融合点燃火炬的创举。从“智能亚运一站通”实现吃住行游购一站式解决,到活跃在赛场上的机器狗,再到智能服务机器人为观众提供全方位赛事服务……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应用给杭州亚运会装上科技之眼、创新之翼,让体育盛会“出圈”运动、“跨界”科技,更加精彩纷呈。
俯瞰屋顶被绿植覆盖的杭州富阳水上运动中心(无人机照片,8月24日摄)。富阳水上运动中心场馆的绿化率达到45%,并建有雨水回收系统,该系统投入使用后,场馆每个月可节省约1000吨的用水。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简约的盛会,在细微之处劲吹“节俭风”。“能改不建、能借不租、能租不买”,56个竞赛场馆中有44个是改建或临建场馆;水上运动中心的临时板房和上百台空调从街道租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馆的约5000个观众席座椅经翻新再次“上岗”……简约不简单,节俭更出彩。大到场馆改建新建,小到纸笔的回收利用,“节俭办亚运”的理念不断融入细节之中,“简约亚运”更加充满魅力。
杭州亚运会奖牌“湖山”发布现场(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文明的盛会,令竞技体育充盈“文化味”。呈现杭州山水景观的亚运奖牌“湖山”,融入世界文化遗产元素的亚运吉祥物“江南忆”组合,以人文历史和山川风物为主干的亚运火炬“薪火”,提供热情周到服务的赛会志愿者“小青荷”……透过杭州亚运会这一独特窗口,人们看到了亚运与人文双向奔赴、体育与文明交相辉映。
10月7日,杭州亚运会吉祥物在女子花样轮滑单人滑比赛前的暖场活动中。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惠民的盛会,让大街小巷涌动“健身潮”。“还馆于民”“体育惠民”的实践扎实推进,亚运场馆提前面向大众开放,一批场馆设施的建成丰富了群众体育的场景选择,有利于缓解老百姓去哪里健身的问题。从基础设施改造、环境综合治理,到公共服务提升、城市面貌改善、全民健身习惯养成,杭州亚运会的红利正持续释放,不断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
2022年9月20日,杭州市民在位于高铁桥下的钱江世纪城体育公园打篮球。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三)
杭州亚运会累计产生482枚金牌,累计15次打破世界纪录,37次打破亚洲纪录,170次打破亚运会赛会纪录。亚奥理事会代理主席辛格盛赞:本届亚运会精彩绝伦、令人难忘,取得了空前成功。
10月3日,中国选手陈冠锋、谢震业、陈佳鹏、严海滨(从右至左)庆祝夺得杭州亚运会田径项目男子4x100米接力冠军。新华社记者 宋彦桦 摄
比金牌更耀眼的,是永不言弃的精神;比获奖更重要的,是超越自我的拼搏。
9月27日,金牌得主科威特选手阿卜杜拉·拉希迪在杭州亚运会射击项目男子双向飞碟个人赛颁奖仪式上。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
中国赛艇运动员邹佳琪和邱秀萍两双布满老茧的手刷屏网络;60岁的科威特飞碟射击老将阿卜杜拉·拉希迪依然身形矫健,用追平世界纪录的成绩再度拿到亚运金牌;48岁的乌兹别克斯坦体操运动员丘索维金娜虽与奖牌失之交臂,但她的全力以赴、奋力拼搏依然感动全场……
9月28日,乌兹别克斯坦选手奥克萨娜·丘索维金娜在杭州亚运会竞技体操项目女子跳马决赛中,最终她获得第四名。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段段坚毅笃行的艰辛历程,一场场勇克挑战的“生死”对决,一次次战胜自我的砥砺超越,讲述着震撼人心的奋斗故事,诠释着体育精神的永恒价值。为每一次拼搏喝彩,为每一次突破点赞,在健儿们追求卓越、挑战极限的搏击中,精神的力量得以激扬,体育的魅力更加彰显。
9月29日,冠军中国选手张雨霏(左)和季军日本选手池江璃花子在杭州亚运会游泳项目女子50米蝶泳颁奖仪式后。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亚运会是竞技的赛场,也是促进交流和友谊的重要平台。各国各地区健儿携手同行,一幕幕团结友爱的温馨场景,同样构成了令人动容的“杭州画卷”。游泳馆内,中国运动员张雨霏将心爱的熊猫腕带送给从白血病中复出的日本运动员池江璃花子。田径赛场上,27岁的菲律宾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奥贝纳确保夺金后,向亚洲纪录发起冲击,中国运动员黄博凯和沙特阿拉伯运动员希扎姆高举双手为他鼓掌。中秋之夜,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欢聚一堂、共叙友情。亚运村内,交换徽章成为运动员之间传递友谊的流行方式。
9月30日,菲律宾选手奥贝纳(右三)、中国选手黄博凯(左一)和季军沙特阿拉伯选手希扎姆(右一)在杭州亚运会田径项目男子撑杆跳高决赛后合影。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同一次亚运,同一个亚洲。亚洲运动员们相聚杭州、相聚浙江,在“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感召下,一起用拼搏和汗水书写追梦故事。精神的力量生生不息,团结的纽带越来越紧,这正是亚运会的魅力所在。
10月3日,菲律宾选手奥尔图斯特(前)在杭州亚运会藤球项目男子四人半决赛中。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四)
钱塘江畔,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宛若一朵“大莲花”。这一场馆造型取意于古老丝绸纹理与编织体系,建筑体态源于钱塘江水的动态。从空中俯瞰,它与亚运会网球项目竞赛场馆“小莲花”交相辉映,犹如“花”开并蒂,让人不禁联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
10月8日拍摄的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馆群。新华社记者 夏一方 摄
哲人有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纵览座座场馆,有的取意雨巷中的一顶油纸伞,有的化用名画《富春山居图》,有的则营造江南烟雨濛濛的意境,它们静默无语,却又韵味无穷,好似演奏着一曲曲风华国乐。当亚运赛事遇上之江山水,当亚洲雄风遇上中华底蕴,人们从精致、典雅的诗画江南里,看见一个不一样的亚运盛会,看见“亚运风”与“中国韵”的交融共生。
本届亚运会上,无论是从“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中走来的吉祥物,还是灵感源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亚运会色彩系统;无论是由丝绸刺绣制作而成的定格动画宣传片,还是融入互联网符号“@”的亚运会主题口号……通过杭州亚运会,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了创新表达,婉约清丽的江南情致有了时代呈现。
亚运会是体育的盛会,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舞台。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中国《采茶舞曲》、叙利亚《梦中之花》、尼泊尔《丝绸飘舞》、马来西亚《嬷嬷的纱巾》等亚洲各国名曲相继奏响。赛场上,有源于东南亚、被喻为“脚踢的排球”的藤球,有来自中亚地区、被比作“没有地面战的柔道”的克柔术,还有风靡于西亚和南亚的卡巴迪……本届亚运会设置了诸多富有亚洲特色的比赛项目,为体育和文化交相辉映提供了舞台,是亚洲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充满活力的生动写照。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杭州亚运会以体育促包容,增强文明自信,坚持交流互鉴,为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注入了新动力。
(五)
“你和我同住亚细亚,同呼吸同感受同梦想,同爱同在同分享……”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全场同唱主题曲《同爱同在》,气势磅礴、昂扬向上的歌声,唱出亚洲人民对和平、团结、包容的美好向往。
9月23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入场。新华社记者 宋彦桦 摄
一部亚运史,就是一部亚洲国家实现民族独立、掌握自身命运、迈向和平与发展的奋斗史。1951年,首届亚运会在印度新德里举办。彼时,亚洲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方兴未艾,亚洲多国先后摆脱殖民统治,获得了独立与解放。几十年来,亚洲地区总体保持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就了“风景这边独好”的亚洲奇迹。作为这一奇迹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亚运会日益成为增进友谊的盛会。杭州亚运会召开之际,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亚洲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当亚洲大家庭以体育之名欢聚一堂,当现场观众为各国各地区运动员发出热情欢呼,杭州亚运会向世界传递了守护和平、共同发展的强烈信号。
9月30日,杭州亚运会志愿者在田径项目女子七项全能100米栏比赛前进行场地准备工作。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最强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和衷共济”,这是人类冲出迷雾走向光明的正确途径,也是体育带给世界的深刻启迪。亚奥理事会45个成员的1.2万多名运动员共赴盛会,不仅体现了亚洲在体育领域的发展成就,也象征着亚洲人民的团结和友谊。不同肤色、语言、信仰的体育健儿奋勇拼搏、友爱互助,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团结合作的共识不断凝聚,杭州亚运会是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给世界带来鼓舞和希望。
(六)
期于春和,始于秋分,在荷桂交接的金秋时节,杭州亚运会落下帷幕。闭幕式上,“亚运记忆之花”悄然绽放,“数字火炬手”迈向远方,幻化为漫天星辰,洒向亚洲和世界……
10月8日,数字火炬手出现在杭州亚运会闭幕式上。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风自东方起,扬帆向未来。新的征程上,中国人民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笃行不怠、开拓奋进,必将不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人间奇迹。
新的征程上,亚洲人民心贴心更近、手拉手更紧,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中始终携手前行,必将把共同发展、开放融通的亚洲之路越走越宽,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杭州余杭残奥会游泳冠军 王李超:“无臂飞鱼”身后,有一片“连根苗木”
10月25日
杭州运动员王李超又开始了属于他的战斗
在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S5级
男子50米蝶泳S5级比赛中
他连夺两金
均打破亚残运会纪录
与以往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类大型赛事不同,这几场“家门口的比赛”,王李超似乎回到“最开始的地方”,不再只是一个人——在水中,是“无臂飞鱼”劈波斩浪的人生;在场外,有陪伴他成长的父母,是护佑他的一片“连根苗木”。
“以前,他刚开始参加比赛的时候,我们就是这样一直看着他的。后来,他游出了萧山,游出了杭州,游到了世界,我们很多时候只能隔着屏幕看。现在家门口的比赛,说什么都要来给儿子加油!”现场,王李超的父亲王连根、母亲徐爱仙看着奋勇前行的儿子,又不禁红了眼眶。
王李超的父亲和家人朋友来到现场,给他加油助威。
种苗木的连根,是王李超成长倚靠的大树
王连根的微信名叫“连根苗木”,是名字和自己事业的组合。王连根是卖苗木的,即使今年已经65岁,他仍身姿挺拔,能挑起一百多斤的苗木。但就是这样坚强的父亲,每当说起儿子仍会忍不住抹泪。“2001年,他8岁,失去了双臂。以前的照片,女儿都帮我们收起来了,我们也不知道在哪,因为超超的妈妈看到就会哭。”
没有双臂,王李超的生活中处处都是不便,仅仅是走路,都会让他迎来一次次“栽倒”。慢慢地,王李超开始沉默,开始封闭自己的内心。
“我知道,孩子也不想这样消沉的。”王连根回忆道,自己当时狠心拽起儿子,将他带到了隔壁村的一户人家前。开门的一瞬间,王李超忍不住泪流满面。原来,眼前的这个阿姨,竟有着和他类似的境遇。阿姨告诉他,失去双臂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学会如何用双脚进行生活自理,就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说罢,还给他示范了如何用双脚写字、做家务、吃饭等等。
光照进来,家人坚定的爱意与他内心的坚强成为他的养料,小树苗成长起来了!
一游16年
他长成给家人力量的参天大树
2007年,萧山区残联在选拔残疾人青少年体育苗子时,发现王李超个子高、动作灵活,便让他参加游泳集训。
“没有双臂以后,家里人完全没有想过让我去接触游泳。他们不敢想象我会吃多少苦,我自己也害怕水,在水里没有支撑,平稳性很差。”王李超回忆道。刚开始学游泳时,是启蒙教练下水托着他的身体,让他在水下慢慢地尝试游泳。
刚开始训练时,心疼儿子的王连根、徐爱仙两人每天种完苗木,晚上就会骑着摩托车来看儿子,每一次都会看得“泳池的水扑到了脸上”。“到达泳池壁时,他得用头去撞,一开始教练是用泡沫板给他模拟,但真的开始游了,又怎么会有泡沫板呢。”夫妻俩心疼不已,但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与努力的样子,终究不舍得说出扫兴的话。
两人也没想到,儿子会成长得这么快。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后,王李超参加了人生中第一场游泳比赛——杭州市青少年锦标赛,一举夺魁,一战成名,进入了省队。
那几本证书,也成为一家人的宝贝。“不光是荣誉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这给了小超无限的勇气。”王连根说。
王李超的奖牌。
进入省队以后,王李超又在省级赛事中屡屡夺魁,但接下来的一次全国锦标赛却给他当头浇了一盆冷水。这次比赛高手如云,他最多只能说是勉强迈进决赛门槛,冠军似乎遥不可及,他萌生了放弃的念头。
王李超获得的证书
教练看出了王李超的心思,便找他单独谈心。教练告诉他,学游泳的运动员想要出成绩大多要经历大周期的训练,每一次的比赛只是一次磨砺,只要继续坚持,肯定会有所突破!听了教练的话,王李超又重振了信心,一直坚持练到了现在。迄今已经16个年头。
王李超的父亲说到儿子训练很辛苦,流下了眼泪。
家人的爱化作飞鱼的翅膀,助他飞驰人生
3次打破世界纪录,获得残奥会金牌,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翻开王李超的“战绩表”,可谓是硕果累累。
2019年4月,在世界残奥游泳公开赛美国站比赛上,王李超以34秒60的成绩夺得男子50米仰泳冠军,打破世界纪录;之后,王李超再度登场,以32秒96的成绩夺得男子蝶泳冠军,打破世界纪录;8月30日,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游泳比赛中,王李超再次打破世界纪录;2021年8月,在东京新国立竞技场,王李超荣获20分男女混合4×50米自由泳接力金牌和男子S5级100米自由泳银牌。
这一切,被记录在一部特殊的纪录电影《水让我重生》之中,这部电影也让王李超在赛场外的受关注度颇高。
王李超的微信签名上写着:“反正离去的都是风景,留下的才是人生。”
镜头中,赛场上的王李超就如一条“无臂飞鱼”,踏水搅浪。赛场下,王李超多了“铁汉柔情”,他与妻子打视频电话时声音温柔,会称赞妻子选的婚纱,用眼光深情“拥抱”来探望的妻子……王李超在意外中失去了自己的双手,亲人、家庭和自己的努力却化作在背后支持他的另一双“翅膀”,助他飞驰人生。
“就等着亚残运会结束家里人一起聚一聚了,这个大桌子,正好够我们一家坐着。到时候,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时光。”王连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