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北京时间9月9日凌晨,第17届夏季残奥会在法国巴黎落下帷幕。本届残奥会上,云南残疾人运动员共夺得1金3铜,老将的担当与年轻队员的敢拼相得益彰,充分展现了云南省残疾人运动员良好的比赛风貌和精神品质。
本届残奥会云南省共有游泳、皮划艇、盲人门球、盲人足球四个大项11名运动员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游泳项目上,邹连康、晋晓琴、郑婷婷、鲁韦元四名运动员获得巴黎残奥会参赛资格。其中,邹连康作为残奥会“三朝元老”领衔出战。“邹连康在去年受伤的不利条件下,能够重返训练场,并且凭借强大的意志品质完成了艰难的赛前备战,为年轻运动员树立了榜样。在这位老运动员身上,我们看到了云南残疾人运动员不怕流血、流汗的坚强作风。”云南省残疾人体育指导中心宣艺科科长胡建平说。在游泳男女混合4x50米混合泳接力20分比赛中,邹连康和队友全力配合,以国家利益为重,完全践行教练组的上场安排。虽然决赛时未能出场,但邹连康毫无怨言,在小组预赛和半决赛中,他全力以赴,凭借个人突出的仰泳优势,为中国队抢占先机。最终在决赛中,中国队创造了2分24秒83破世界纪录的优异成绩,成功夺得冠军。
此外,邹连康还在S4级男子50米仰泳比赛中获得第5名。而游泳新秀郑婷婷此次表现也可圈可点,在女子S8级400米自由泳和100米仰泳中分别斩获第四名;全能选手鲁韦元则获得男女混合接力34分第四名,女子100米蝶泳S8级第五名,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SM8级第七名和女子100米仰泳S8级第八名;晋晓琴在女子50米自由泳S8级中排名第七。
9月7日,在巴黎残奥会女子200米VL3单人划艇决赛中,云南残疾人皮划艇名将钟永渊以57秒43的成绩夺得铜牌,这是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首次参加残奥会划艇项目比赛,此枚奖牌是中国皮划艇项目残奥会首枚奖牌。对于这枚意义重大的奖牌,钟永渊将它记在了国家和云南省的功劳簿上。“从田径项目转到皮划艇,是云南省残联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云南省的教练和工作人员给了我继续体育生涯的信心,祖国则给了我从事皮划艇运动的机会和平台。这枚奖牌虽然不是金色的,但它代表了我们残疾人皮划艇运动的开始,我要把她献给祖国!献给云南!”钟永渊赛后激动地说。
云南残疾人游泳队主教练张鸿鹄(右一)和云南残疾人游泳运动员鲁韦元(后排左一)赛后偶遇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供图
中国盲人门球女队在本届残奥会上斩获一枚铜牌,云南省盲人门球女将张西伶、王春花作为全队的主攻手和老队员,带领队中年轻队员先后战胜土耳其、法国队,在最后铜牌赛的激烈角逐中,以6:0的大比分战胜巴西队。张西伶和王春花在场上灵活跑动,准确传球,不断给对手制造压力。她们凭借敏锐的听觉和触觉判断,多次在关键时刻为球队打开局面。根据残疾人奖牌计算规则,她们二人为云南省收获两枚铜牌。
另外,云南省男子盲人门球运动员王金浩帮助中国男子盲人门球队获得了第四名;云南省盲人足球选手刘猛、李海福作为中国盲人门球主力队员,助力中国盲人足球队获得第五名。云南省皮划艇小将普毅面对实力强劲的欧美选手敢战敢拼,夺得男子200米VL3单人划艇第5名。
回顾激情澎湃的11天,云南残疾人运动员自信自强、敢于挑战的精神之光闪耀法兰西,他们圆满完成了巴黎残奥会的参赛任务,为国争光、为省添彩。
残奥会游泳冠军6 巴黎残奥会 | 传递“无臂飞鱼”的力量
新华社巴黎9月6日电 题:传递“无臂飞鱼”的力量
新华社记者马思嘉、张薇
6日晚,巴黎拉德芳斯体育馆,全场观众起立,注视着三面五星红旗伴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在巴黎残奥会男子50米蝶泳S5级决赛中,中国选手郭金城、袁伟译、王李超包揽金银铜牌。
蔚蓝泳池中,三名“无臂飞鱼”双腿高速拍打水面,到终点时一头撞向池壁。郭金城还以30秒28刷新了前辈郑涛创造的世界纪录,赛后他激动地用脚拍打水面,后仰着倒入水中,宣泄着喜悦。
虽然与金牌失之交臂,但亚军袁伟译也很开心。巴黎之行,他以2金2银圆满收官,弥补了三年前在东京的遗憾。三年来,每天8000到10000米的计时游泳配合力量训练,让他的个人能力飞速提升。“最困扰我的是技术细节。直到比赛前,我还在想自己做得够不够好,但这次算是把训练水平都发挥出来了。”他在赛后说。
他知道,会有人守在电视机前看他的比赛,或不经意间刷到某个视频片段。
16年前,8岁的他因高压电事故失去双臂,全身烧伤面积达46%。躺在病床上看电视时,他无意中看到2008年北京残奥会“无臂飞鱼”何军权夺冠的画面,这让他备受鼓舞。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袁伟译的父亲在网上给何军权留言,没几日就收到回复。在残奥冠军的鼓励下,袁伟译开始练习用脚写字、穿衣、上网,并对父母说出了自己的梦想——学习游泳。2009年,在何军权的介绍下,袁伟译开始投入专业训练,飞往自己心中的高山。
每到夏天,他烧伤处的皮肤就会因天气炎热和空气不流通而化脓,必须到医院处理。但他没喊过痛,伤口一愈合就主动要求回归训练。这份坚韧和勇气,让他13岁就入选了湖北省残疾人游泳队。
所有“无臂飞鱼”都曾面临在水中保持平衡的挑战。为克服这一困难,袁伟译在训练时腰间绑上阻力伞,脚上挂上盛满水的塑料袋,以此增强腰部力量。由于全程靠下肢发力,他必须严格控制体重,几乎不碰甜食。最后冲刺阶段,以头撞向池壁更是“无臂飞鱼”们必须经受的疼痛。
东京残奥会1金1银1铜、世锦赛“三冠王”、杭州亚残运会2金1银2铜……健全人无法感同身受的疼痛与磨砺,让“无臂飞鱼”生出翅膀。
“从健全人到残疾人,这个过程很难很难,但是体育把我的人生引上了一条更好的路,让我更加自信、阳光、开朗,身体状态也比以前好了很多。”袁伟译说,“我不想让这样的力量只停留在我身上,我想把它传递给更多人。”
出生在山区农村,他看到很多有梦想的孩子,但他们中的一些人没有条件实现梦想。“我想出一份力量去帮助他们。”
从母亲口中,袁伟译得知一对姐妹在学习之余还要照顾她们患病的母亲,就开始资助她俩上学,并为热爱画画的她们购买绘画工具,在生活上为她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此外,他还为家乡小学捐赠学习器材,开展励志演讲,为当地蓝天救援队捐赠救援装备。
这次比赛结束后返乡,他还想抽空去看看自己资助的孩子们。